看到宗師寫出這樣一個名字,那十來個大師全都圍了過去,像吳老甚至還跟著宗師寫出來的譜子輕聲哼哼了兩句。
錢浩澤錢老低聲的問吳老:「吳老,聽這首曲子的旋律,有點像江州南部某地的民歌啊。」
吳老點了點頭說道:「嗯,是有點像江州南部一些地區的民歌,不過這首曲子看起來更成熟一些,或許這首曲子是小宗在那些民歌的基礎上匯總而出的一首民歌,要是這樣,那麼這首民歌的價值可就大了去了。」
大華國內的這些民樂專家現在已經很少創作作品了,他們現在的精力主要都放在了教書育人方面,當然,他們也都肩負著一個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發掘並整理國內一些民歌,然後將這些民歌系統的歸納好了,如果有條件的,甚至都會改編成合適的演出曲目,將這些民歌發揚光大。
宗師現在所寫的這首茉莉花,在前世華夏的民歌界,那可是真是大名鼎鼎。
這首著名的民歌,在前世先後在港島回歸華夏祖國的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燕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在華夏以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華夏及世界廣為傳頌,是華夏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譽為「華夏的第二國歌」。
這首著名的民歌曲譜,據說是出自清朝道光時期的鮮花調工尺譜,而鮮花調最早則是發源於明朝。
在這個世界,沒有清朝這個朝代,但是卻有明朝,因此鮮花調早在大華建國之前就已經有了,只是因為沒有經歷過清朝,因此鮮花調並沒有被最終匯總並譜寫出最終的茉莉花。
在前世,這首著名的茉莉花也是在解放之後的1957年被著名作曲家何仿先生,在其整理收集的鮮花調民歌曲譜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
這一世,何仿先生不曾出現,因此這首膾炙人口的民歌自然也就不曾出現過。
這些東西,宗師已經了解過了,因此他才敢在這裡寫出這首茉莉花。
茉莉花的曲譜並不長,歌詞也不多,因此宗師僅僅用了幾分鐘的時間,就將這首民歌寫了出來。
看到宗師寫完,吳老如獲至寶般的將詞譜搶了過來,一群老傢伙也都統統圍了上去。
那些正在埋頭書寫的年輕人,在看到各自的老師們都圍觀一個「新人」的詞譜,心中雖然是各種羨慕嫉妒恨,可也沒辦法。
這幫老專家別看歲數都很大,可他們的教學態度卻是極為嚴謹的。誰家的弟子要是敢在這個時候不安心創作,面臨的絕對是老師們劈頭蓋臉的痛罵。
完整的詞譜在手,而且宗師也已經完成了創作,因此這幫老傢伙們基本上就沒有什麼顧慮了,拉著宗師一起,逮著這張譜子就探討了起來。
「小宗啊,我看你這張譜子是需要用四種樂器演奏的?」吳老問道。
宗師點頭說道:「沒錯,是四種樂器。我認為,既然是民歌,那麼就應該用咱們大華獨有的民樂樂器來演奏,才能配得上民樂的稱號。所以在創作之初,我就打算用二胡做主樂器,然後古箏、竹笛和琵琶進行合奏。嗯,再說的確切一點,這首曲子應該可以算是民樂中的二胡協奏曲。」
幾位老人都滿意的點了點頭,他們都是專家,自然看得出來這首曲子用二胡演奏時最為合適的。
張挺張老問道:「小宗,你這首曲子應該是在江州南部某些地區流行的一些民樂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吧?」
「是的,其實去年年初的時候,我曾經去過一趟江州的金陵,我有一位同學家就是金陵的。在金陵的那幾天,我們幾個曾經去金陵附近去遊玩,在一個小鎮上,我就聽過一個老藝人用二胡在彈奏一首當地的小曲,我當時覺得挺好聽的,就聽完了整首曲子。」
頓了頓,宗師繼續說道:「這首小曲兒和當地的民風民俗非常的切合,我曾經試圖將這首小曲兒改編成為一首交響曲來著,可惜卻始終沒有什麼眉目。我可不想將這名一首好聽的小曲兒改編成為一個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我的書架 電腦版 手機版:https://twm.888bf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