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標籤的事情,地行又去看了一眼河邊的兩個魚塘。
魚塘的大小並不算大,畢竟這條也就五米寬的小河,深度也就差不多兩米,沼龍種們呆在這裡頭,稍微動彈幾下,就露出水面了。
他所演化的偽巢龍類魚群,一群有著明顯的背帆,一群則......正將腦袋探出水面,試圖觀察河面和周圍的環境。
甚至,地行看到一隻有著【哨兵(恐龍)】標籤的偽巢魚,正在觀察邊上的恐龍人阿瓦拉慈。
此時此刻的阿瓦拉慈,同樣也在用爪子在地上劃拉著,刻寫著地行今天早上給它們刷屏教育時學到的內容。
那與黑鱗狗頭人有些接近的體態結構,讓它以坐姿,以雙腿盤踞的姿勢坐在地上,也沒有問題。
只是,那一條不斷晃動的尾巴,讓它顯得有些......幼稚。
明明是個兩米的「大高個」。
哦,巢龍們除了王龍種之外,個個都能達到兩米以上啊?那沒事了。
地行的目光,轉向那群群居小魚。
不知道是因為標籤帶來的特化傾向不同的緣故,還是因為【群居】本身的效果。
按照演化的角度來說,關於人類為什麼能發展出「高智慧」的原因,有很多說法。
最經典的,有「手腳分工」,也就是移動只靠兩條腿,前肢解放,使用工具,導致腦部開發程度變高,大腦容量提高,更大的大腦,可以開發更多的工具,這些工具,又需要更大的大腦去記憶、學習和使用,還有,解放後的手,逐漸向觸覺特化感官的方向發展,更多的觸覺信息,需要更大的大腦處理,進入正循環。
第二是下地行走本身,在樹上的視野開闊,不需要再增強視力和聽力,但因為樹木減少而下地的行動,需要站得更直,但因為在樹上累積下來的,視力和聽力水平低,導致不夠用,需要站直、增強,感官的增強,尤其是視力的增強,需要更強的處理器去處理視覺信息。
第三是「育兒困難」,因為下地直立,骨盆變窄,新生兒都是早產,需要更多照顧,促進了大腦的開發程度,然後新生兒腦袋更大,然後更需要照料,進入正循環。
而還有一個——
群居。
或者說,社交規模的擴大。
群居,需要社交,需要記憶同群個體,複雜的社會環境,複雜情緒反應,複雜的語言表達,需要更大的處理器去處理這些信息。
不僅僅需要應對外地,還有族內競爭,一個族群之內,有想要成為頭領的個體。
在黑猩猩之中,也會出現暗殺頭領之類的情況。
應對外敵,還要應對內部競爭......
各種堆疊信息的處理,讓大腦逐漸擴大。
也許有人會問,按照族群規模來說,細菌真菌蜜蜂不是更強?
是,只論規模,確實是這樣,但......絕對值呢?
把人類的一顆大腦挖出來,絕對容量都比那一群小東西加起來還多。
儘管現在還不清楚哪些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可以肯定的是,多個原因共同造就了大腦的發育,造就了人類的智慧基底。
地行不清楚這個世界的人類是否為自然演化,但是,他相信,群居類標籤,或許能夠增加個體的智慧。
然而,人類並沒有到達智慧的終點。
相較於石器時代的人類,現代人類的腦反而縮小了。
但這也不意味著人類到了現代變笨了。
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需求,在遙遠的古代,生活在需要不斷辨認和採食野草野果,需要不斷地躲避各種有害生物,這方面的大腦處理更強。
但現代,對這些的需要減少了,反而,對於圖形文字之類的信息辨認需求提高了。
一部分退化了,一部分強化了。
二極體式地籠統描
html|sitemap|shenma-sitemap|shenma-sitemap-new|sitemap50000|map|map50000
我的書架 電腦版 手機版:https://twm.888bft.com/